+
+ 耳聆可?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
+ 個體化用藥指導基因檢測
+
華大醫學是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重要成員,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愿景,以“降低出生缺陷、加強腫瘤防控、精確治愈感染、助力精準醫學”為目標,基于基因領域研究成果及生物技術在民生健康方面的應用,致力于成為全球性的精準醫學服務機構,為廣大百姓提供貫穿生命周期的基因組醫學服務。
華大醫學依托世界領先的生物信息研發、轉化和應用平臺,上百臺高性能測序儀, 質譜儀和大型計算機,為數據的輸出、存儲、分析提供有力保障。
華大醫學總部位于中國深圳,在北京、天津、武漢、上海、廣州等國內主要城市設有分支機構和醫學檢驗所,并在香港、歐洲、美洲、亞太等地區設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實驗室,已形成“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網絡布局。
華大基因總部位于中國深圳,在京、津、漢、滬、穗等大陸主要城市設有分支機構和臨床檢驗中心,并在香港、歐洲、美洲、亞太等地區設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實驗室,已初步形成“覆蓋全國、 輻射全球”的網絡布局。
依托華大集團優勢,華大基因立志成為全球多組學精準檢測和醫療數據運營服務行業的領導者,在人類應對疾病威脅的歷史上留下自己的腳印。經過今年的發展,華大基因已成為全球僅有的具備全產業鏈之源的多組學技術服務商和醫療數據運營商;已成為新一代組學技術,特別是測序和質譜醫學檢測領域的人才中心、標準中心、研發中心、樣本中心及數據中心;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療數據運營行業服務商和產業先行者。
一檔臨床專家訪談欄目,旨在通過與國內外優秀臨床專家、學者的對話,傳遞專家觀點、分享臨床經驗、探討學術成果,以更好地向外界傳遞,促進臨床工作者交流與討論。
2019年9月21日,由基因健康聯盟、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精準醫療分會、國家腫瘤微創治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精準醫學專業委員會和上海市健康科技協會基因健康專委會共同主辦,成都醫學院、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三屆基因健康大會在成都召開。
本次大會繼續堅持“基因為軸,橫向聯合,縱向深入,多學科,跨地域”的辦會理念,繼續本著主題新穎,內容充實和議程緊湊的辦會方針,力邀國內外著名專家圍繞基因健康、出生缺陷和腫瘤的臨床研究及應用進行講座與交流。借此機會,丁香園與大會主席、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馬端教授進行了訪談。
眾所周知,基因與健康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基因序列里,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蛋白的合成、細胞的分裂、乃至生命的繁衍,無不有基因的參與。這也是“基因健康”愈加受到政產學研資各界關注的重要原因。
馬端教授在第三屆基因健康大會中演講
馬端教授表示,放眼國內,以“基因健康”為主題的學術會議只此一家。在近3屆大會的舉辦過程中,影響力日益擴大。這首先因為大會對辦會理念一以貫之的堅持,同時既強調前沿技術基礎與應用,也有人文倫理的思辨與沉淀。其次,會議非常注重演講嘉賓與參會者的多學科背景,這使得大會成為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共議基因健康現狀與未來的良好平臺。第三,大會在邀請演講嘉賓時,既有老中青三代結合,也關注國內外交流互動。本次會議邀請到來自國內外的40余位院士專家,通過數十場精彩報告,力爭能為參會者輸出更多干貨。第四,本屆大會將內容聚焦于基因組技術的發展與臨床應用、基因治療的理念及前景、干細胞和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實踐、疾病相關基因的研究策略。在議程設置上,不僅有基礎研究的內容,同時也比較強調臨床應用與實踐,以期對基因技術的落地能夠起到更好地推動作用。最后,基因健康大會能有今天的規模與成績,應當感謝投身于基因技術應用第一線的諸多廠商,比如華大基因從第一屆大會就開始持續贊助支持,這為會議走到今天,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唐氏綜合征、苯丙酮尿癥、地中海貧血……出生缺陷往往給家庭帶來伴隨一生的痛苦。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印發全國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方案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提到,出生缺陷病種多,病因復雜,目前已知的出生缺陷超過8000種,基因突變等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均可導致出生缺陷發生。據估算,我國出生缺陷總發生率約5.6%。
對于“5.6%”這一數字,馬端教授指出,在臨床工作中觀察到的出生缺陷實際發生率要高于這個比例。這些疾病嚴重影響兒童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痛苦和經濟負擔,亟待政府、社會、學界和業界攜手加以改變。
馬端教授接受專訪
馬端教授介紹說,出生缺陷的防控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三級,涵蓋孕前、產前及出生后等各階段。在這些不同的階段,基因檢測均大有用武之地。以孕前為例,可以利用基因檢測技術對高危人群以及此前曾誕下過出生缺陷患兒的父母進行檢測,從中有可能找到遺傳變異的原因,這樣一來,便可以對其再次妊娠起到指導作用。在產前基因檢測方面,我國在近年來取得了較大進展。譬如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檢測 (NIPT) 產品已經在全國多個省份得到廣泛應用,有效遏制了唐氏綜合征 (T21染色體異常),愛德華氏綜合征 (T18染色體異常) 和帕陶氏綜合征 (T13染色體異常) 等出生缺陷的發生。
一些孕前和產前難以發現的出生缺陷,如能利用基因檢測在新生兒和兒童期找到原因,便可開展及早干預,有利于改善疾病的預后及患者的生活質量。
按照遺傳學的定義,人類基因組中編碼蛋白質的序列被稱為外顯子。目前認為,外顯子只占到人類基因組 (genome) 的大約1.5%,基因組中所有的外顯子被統稱為“外顯子組” (exome)。
馬端教授介紹說,全外顯子組測序 (WES) 是一種只針對外顯子區域DNA的新型基因組分析技術,它首先將全基因組外顯子區域DNA捕捉并富集,再進行高通量測序,然后結合生物信息學分析鑒定罕見及常見疾病相關的致病基因。雖然WES能為單基因病和復雜疾病的研究提供較為快捷準確的方法,但也存在明顯不足之處。比如WES難以檢測到與疾病相關的結構變異和非編碼區變異。這一不足只有通過全基因組測序 (WGS) 加以解決。
馬教授表示,隨著測序成本跳崖式下跌,全基因組測序將會更多地應用到包括疾病的預防、早期篩查及診斷等臨床基因檢測領域。基于這一趨勢,2019年有可能成為WGS應用的元年已成為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共識。
在二代測序技術 (NGS) 業已成熟以及國產測序儀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在臨床領域廣泛開展遺傳病的基因檢測、病因診斷、治療及預防業已形成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不能否認的是,距離行業有序發展的要求,目前仍有一些短板有待加強。
在馬端教授看來,規范化不足是短板的首要體現。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內基因檢測行業有超過1000家聲稱可以提供服務的公司。這其中,既有華大基因這類行業龍頭,同時也有不少接收樣本后轉包給第三方檢測,且缺乏遺傳咨詢和后續服務能力的公司。這些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公司是行業發展的阻礙,為此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制定出臺相關規范,推動行業優勝劣汰,實現良性循環。
其次,行業短板還表現在遺傳咨詢嚴重力量不足。所謂遺傳咨詢是專門收集和解讀家族和疾病史,以評估疾病發生或再發的幾率,并為患者提供就醫指導。早在1972年,美國就開始了遺傳咨詢師培訓。截至目前,已有數千名合格從業人員。據馬端教授介紹,我國目前也有一些遺傳學家牽頭組織了相關培訓,華大等企業也在開展類似培訓和交流,但至今在國家層面仍未有專門的部門來推進遺傳咨詢師的認證和管理工作。這一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也難以適應基因檢測廣泛應用的現狀。
最后,基因檢測的費用支付目前尚未獲得醫保支持。這一局面令基因檢測在預防和診斷特定疾病時的重要作用難以充分發揮。馬端教授建議,在未來如果條件允許,對于基因檢測的費用支付,可以采取醫保支持一部分,商保覆蓋一部分,個人自籌一部分來加以解決。
據市場機構估算,2019年中國基因檢測行業市場規模將達265億元左右,預測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38億元,2019-2023年間復合增長率約為29.18%。行業能有這樣的市場規模與成長速度,與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落地密不可分。
對于基因檢測技術的未來發展,馬端教授寄予了很多期待。他表示,NGS的成熟是基因檢測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的直接推動因素。隨著測序儀的國產化以及這一領域的不斷創新,未來有希望出現更加小型化且兼具測序質量準,速度快,價格廉于一身的新一代測序儀。如此,基因檢測便可在床旁甚至家庭中開展。
前文提到,NIPT在遏制我國出生缺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NIPT的未來,馬端教授希望其在發揮現有作用的同時,能夠擴展到更多疾病領域,實現通過孕婦的外周血檢測,準確地將更多出生缺陷或遺傳性疾病篩查出來,為我國出生缺陷防控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在采訪的最后,馬端教授特別呼吁,當下,中國基因檢測數據的孤島效應已經成為阻礙基因檢測技術向縱深發展的嚴重桎梏,如能在實現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數據共享,相信無論是科研、臨床還是健康管理都將會更上一層樓。
*本文轉載自「丁香園」
警告:本站明確包含ALDULT内容,未滿18嵗游客禁止觀看!收藏本站:請使用Ctrl+D進行收藏
Warning: This site clearly contains ALDULT content, and visitors under the age of 18 are prohibited from viewing it! Favorite this site: Please use Ctrl+D to favo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