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耳聆可?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
+ 個體化用藥指導基因檢測
+
華大醫學是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重要成員,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愿景,以“降低出生缺陷、加強腫瘤防控、精確治愈感染、助力精準醫學”為目標,基于基因領域研究成果及生物技術在民生健康方面的應用,致力于成為全球性的精準醫學服務機構,為廣大百姓提供貫穿生命周期的基因組醫學服務。
華大醫學依托世界領先的生物信息研發、轉化和應用平臺,上百臺高性能測序儀, 質譜儀和大型計算機,為數據的輸出、存儲、分析提供有力保障。
華大醫學總部位于中國深圳,在北京、天津、武漢、上海、廣州等國內主要城市設有分支機構和醫學檢驗所,并在香港、歐洲、美洲、亞太等地區設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實驗室,已形成“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網絡布局。
華大基因總部位于中國深圳,在京、津、漢、滬、穗等大陸主要城市設有分支機構和臨床檢驗中心,并在香港、歐洲、美洲、亞太等地區設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實驗室,已初步形成“覆蓋全國、 輻射全球”的網絡布局。
依托華大集團優勢,華大基因立志成為全球多組學精準檢測和醫療數據運營服務行業的領導者,在人類應對疾病威脅的歷史上留下自己的腳印。經過今年的發展,華大基因已成為全球僅有的具備全產業鏈之源的多組學技術服務商和醫療數據運營商;已成為新一代組學技術,特別是測序和質譜醫學檢測領域的人才中心、標準中心、研發中心、樣本中心及數據中心;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療數據運營行業服務商和產業先行者。
導 讀
今早業內傳來一條重磅新聞:美國基因治療先鋒生物公司Spark Therapeutics的RPE65突變相關視網膜疾病基因治療方案Luxturna于今日正式獲得美國FDA優先通道審批通過上市。這對遺傳疾病的基因治療領域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為數百萬患有遺傳性疾病但目前治療方案有限的患者帶來曙光。
為了讓更多中國遺傳性眼科疾病患者受益,何氏眼科和華大基因將聯手在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基因治療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共建開放性的國家基因庫眼基因庫基因編輯平臺,遵循國家衛計委、國家食藥監總局、科技部在基因治療相關藥物臨床研究、質量控制、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和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等法律法規文件要求,正式啟動該基因療法的臨床前研究。
LCA患者福音
首個FDA獲批上市的遺傳病基因療法
今天,美國FDA宣布批準Spark Therapeutics的創新基因療法Luxturna上市,治療患有特定遺傳性眼疾的兒童和成人患者。Luxturna是FDA批準的首個針對遺傳疾病的基因治療藥物,也是首個在美國獲批的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 “直接給藥型” 基因療法。
關于 Luxturna >>
Luxturna是以腺相關病毒AAV為載體,治療由RPE65基因突變導致的萊伯氏先天性黑矇 (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 LCA) 的基因療法。RPE65基因是“搭乘”AAV這輛 “車”進入患者體內,靶向安全“著落”于視網膜,使正常的RPE65基因在視網膜上表達,從而改善患者的癥狀。從Spark Therapeutics公司公布的3期臨床試驗數據中,在接受基因治療的29名患者中有27名 (93%) 患者的視力得到了顯著改善,并能在暗光下獨自通過一條充滿障礙的道路;跟蹤1年后,依舊有21名患者可以通過該測試[1]。
LCA是嚴重的視網膜疾病,一般在1歲之內就會對視力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為2~3/100,000[2]。從1993年美國科學家首先發現RPE65基因,確認該基因與LCA相關,再找到合適的載體、建立動物模型、啟動人體臨床試驗,最終被FDA批準正式上市,這條道路相對漫長而艱辛。該項目的成功為基因治療上的又一里程碑,為罹患此類眼科遺傳病的患者帶來希望和曙光。
而在中國,追逐光明的道路上也不孤單。回顧這十年合作歷程,何氏眼科與華大基因在基礎研究、藥物臨床試驗、公益活動中攜手共進、砥礪前行,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那些年,我們一起的光明公益行
2006年10月
何偉博士創建愛之光防盲基金會,并成為遼寧省首家被官方認定的慈善組織。在短短十年間,“愛之光”的腳步已經走遍全國6個省、25個市、64個縣區。
2016年12月
華大基因與何氏眼科開展沈陽盲校公益項目,為99名盲童提供基因檢測。
2017年
2月
何氏眼科何偉院長、愛心人士胡曉明和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燁宣布成立“愛之光眼病基因檢測”專項基金,希望能幫到更多遺傳性眼病患者。
2017年9月
華大基因宣布與深圳市關愛行動公益基金共同籌劃成立“光基金”以救助眼病患者,并已啟動第一期主題為“精準防盲,大愛有光”的公益活動,聯手沈陽何氏眼科醫院、深圳市眼科醫院和深圳愛爾眼科醫院等多家醫院,為全球范圍內14歲以下的LCA臨床確診或疑似患者免費提供基因檢測。光基金的啟動資金來自華大基因7位女性高管的自發捐款。
2017年9月
由遼寧何氏醫學院聯合深圳國家基因庫、華大基因、何氏眼科醫院和何氏眼產業基地等多家單位合作正式啟動建立“國家基因庫眼基因庫”,這標志著中國眼科醫療真正進入精準診療時代。
2017年11月
由國投集團、央企扶貧基金、何氏眼科、華大基因聯合開展的精準醫療公益活動在黔南州特殊教育學校開展了防盲基因篩查,這標志著“天下無盲”眼科基因公益項目已經推廣至遼寧省外,全國更多眼科患者將受益于精準醫療。
截止到目前,何氏眼科與華大基因合作完成遺傳性眼病公益篩查超過2,000例,其中臨床癥狀及有家族史等符合的遺傳性眼病600余例樣本,已檢出9種類型遺傳性眼病140多例,根據主要遺傳性眼病合并發病率計算,覆蓋人群超過150萬。
中國首個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基因治療
計劃正式啟動
遺傳性視網膜疾病 (Hereditary Retinal Dystrophies, HRD) 具有高度臨床和遺傳學異質性,特別是光感受器變性的多元機制,對于不同的HRD甚至是對同一種疾病的不同階段,何氏眼科同時擁有干細胞治療以及神經保護藥物H205等多種技術平臺及綜合防治措施,CFDA的GCP機構及國際多中心研究的經驗,在治療安全及有效方面提供有利的保障。華大基因擁有遺傳病檢測的試點資質,并在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檢測與研究方面開展了大量的臨床、科研與公益的工作,并擁有國際領先的基因合成編輯平臺。
關于 華大基因 - 合成編輯平臺 >>
合成編輯平臺以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為基礎,具有針對基因組DNA的精準操作的技術能力:包括基因敲除,定點無痕突變矯正,大片段缺失,高效定點外源基因插入等。具有研究腺相關病毒 (AAV) 和慢病毒 (Lentivirus) 載體的構建、包裝、純化以及功能驗證技術能力和多種血清型腺相關病毒載體。 同時平臺具備高通量基因設計合成,干細胞培養及分化等技術能力,能夠為基因治療技術臨床前研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合成與編輯平臺在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基因編輯安全性評估方面業已取得了顯著成績。作為合成生物學里程碑的國際協作項目“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 (Sc2.0 Project)”的參與單位,成功完成釀酒酵母2號染色體設計與全合成,成果以封面和專刊的形式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 參與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研究,首次成功利用CRISPR-Cas9系統在人類早期胚胎中對導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變進行了安全修復,成果發表于《Nature》期刊。該研究證實了早期胚胎編輯能夠達到較高的效率和安全性,并有效解決胚胎嵌合問題,揭示了早期胚胎編輯在單基因遺傳病安全防治方面的巨大潛力。同時也顯示出基因編輯的安全性評價在未來基因編輯的應用上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今天,何氏眼科與華大基因正式聯合宣布,在遵循國家衛計委、國家食藥監總局、科技部在基因治療相關藥物臨床研究、質量控制、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和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等法律法規文件要求下,就RPE65基因突變相關的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基因治療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在現有遺傳病基因組學、臨床診療研究以及基因編輯,視網膜干細胞治療,SPF級的眼科動物模型、國家眼科專科藥物臨床試驗等平臺及技術基礎上,雙方將共建開放性的國家基因庫眼基因庫基因編輯平臺,通過自主創新及國際化合作加速CRISPR/Cas9、重組腺相關病毒 (AAV) 等載體的開發與優化,同時完成LCA和視網膜色素變性 (RP) 等遺傳性眼病細胞、動物模型水平功能驗證及安全性評估等臨床前研究。此項合作將加速基因編輯在眼科領域的應用,未來將結合華大基因光基金、何氏眼科愛之光等公益基金的支持,為國內遺傳性眼病患者的基因治療點亮希望!
何氏眼科
何氏眼科作為國家重點專科,是國家衛計委授予的中國唯一 “衛計委防盲治盲培訓基地”和遼寧省青少年近視防控基地。同時也是國際眼科理事會 (ICO) 顧問委員單位、國際防盲協會 (IAPB) 會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CFDA) 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GCP)、國家發改委眼科生物醫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以及東北最大的視網膜色素變性基因檢測中心。何氏眼科多年來在技術上不斷創新,是遼寧省干細胞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生物工程中心、遼寧省干細胞臨床應用中心等多個高水平研發平臺。同時,何氏眼科在在臨床技術應用上,全面實現無痛微創手術技術,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眼科白內障手術中心之一。
參考文獻:
[1] Russell S.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oretigene neparvovec (AAV2-hRPE65v2) in patients with RPE65-mediated 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7 Aug 26; 390 (10097):849-860.
[2] Gilbert C. Changing challenges in the control of blindness in children. Eye (2007) 21, 1338–1343.
警告:本站明確包含ALDULT内容,未滿18嵗游客禁止觀看!收藏本站:請使用Ctrl+D進行收藏